前言,
眾先知仍有重要信息向現代人說。這些信息有時被誤解,在教會生活中就更被忽視。對先知來說,這其實是司空見慣的,他們在世時就常責備人們疏於聆聽。
"新穎"反而不是先知的特色。
一、先知。
先知,生平多迷離。
*先知,主要看到是宣告神的話,領以色列人悔改。
*南北先知,著重點不同。北國重點在摩西律法,南國重點在聖殿和大衛之約。
二、先知書,三個角度批判
1.文學批判
2.形式批判(情境批判)
3.修辭批判
三、先知書的獨特之處。
1.先知傳統?
2.先知書的格式:書卷中的故事。
這個格式的特色是先宣判審判,後宣告拯救,其邏輯是審判過後,耶和華便可再次恩待自己的子民,與他們有新的開始。
審判—拯救的次序。這是一種思想聖約的咒詛和祝福(申二十八章)。
3.先知書中的格式:變動的鏡頭——"以色列"的意義。
"以色列"——先知書重新定義"以色列"為一群仍然忠於耶和華的民,但這民仍繼承所有古時的應許,最初召一群子民出埃及的就是這些應許。
四、神學主題
目的
1.耶和華神是獨一的真神,不可拜其他神。
2.百姓即自稱為選民,就要行公義,走正直路。
各章解
第一章 以賽亞書(BC735—715)
出名的預言
1.名叫以馬內利的小孩(賽7:14)
2.受苦僕人(賽40-50章)
3.彌賽王君王(賽9:2-7;賽11:1-9)
結構
分二部
一審判與拯救。
二第二以賽亞對200年後的餘民發預言。
分六部
1-12 全書引言。
13-27
28-35
36-39
40-55
56-66
以賽亞的整個信息建於一個基礎:只有耶和華以色列的神是"坐在高高的寶座上"(六1);沒有任何地上的權勢或別神可以挑戰祂,這說明了為何這書一開始便強烈譴責一切自高自大的(二5-22,(高抬自己的)),同時說明以賽亞思想的三大方面:政治、倫理及猶大和耶路撒冷的將來。
1.政治:強調依靠神,非強國。因亞哈斯王依靠亞述,卻招來壓迫。
2.倫理:缺公平和公義,當時社會不公,充滿欺壓窮人和弱勢群體。
神治的社會秩序標準是,公平和公義。
王的講論,也是王的主題有明確的階段:
1.以賽亞盼望一位屬大衛後裔的君王出現;
2.以賽亞(四十-五十五章)視神為王,再無別王;
3.以賽亞(五十六-六十六章)持第二以賽亞觀點。
寫作日期和對象
以賽亞書的標題(一1)指出作者是亞摩斯的兒子以賽亞。
他活躍於烏西雅、約坦、亞哈斯、希西家作王的年間。
以書中的內容推斷
可能從烏西雅末年開始傳道(烏西雅卒於主前742年)
工作於亞哈斯(主前735-715年)和希西家(主前715-687年)
至少工作到 亞述王西拿基立(主前701年)入侵猶大為止。
(歷史)
有關以賽亞的敍述是他和亞哈斯王會面(七1-17)時間是主前734至733年,亞哈斯和百姓正面對亞述堀起的危機。
以賽亞與亞哈斯
亞述國自主前745年提革立毘列色登基後,以底格里斯河流經的尼尼微、亞述城和迦拉為根據地的亞述漸漸強大。
當時,北國(以色列)與亞蘭(敘利亞)結盟攻打,亞哈斯(猶大國)。王下16章詳細交代背景,亞哈斯(猶大國)面對的壓力——南面領土為以東所奪,北面受敍利亞—以法蓮(以色列)聯軍威脅。
亞述進軍可能是翻舊帳的好機會,因為以東人重奪的以拉他(王下十六6)四十年前為烏西雅王(猶大國)所奪去(王下十四22)。
以敍聯軍似乎更像征戰(賽七6),以賽亞書第一章耶路撒冷被圍困的情境,可能就是刻畫這些日子。
亞哈斯向外救援,向亞述王提革立毘列,進貢所羅王殿中的寶物(王下十六7-8),計劃看起來順利(9節),以及引入亞述的宗教,這引起以賽亞的抗議,因為以賽亞認為當時國富民強,當依靠神,不是依靠外援,應信靠神(賽七9下)。
以賽亞與希西家
到了亞哈斯的兒子希西家王,外交上仍在考量是否結盟以自衛,為重要議題。
猶大人民知道不能背叛亞述,下場就像何西阿統治的北國向埃及求助,反抗亞述(王下十七1-4),結果亞述王撒珥根二世大軍壓境,北國被滅,永不翻身。
即使這樣,後來亞述王撒珥根在位期間(主前713-711年),希西家仍與其他小國(亞實突、以東、摩押)聯手,一同反抗亞述,且向埃及求助。
(以賽亞書)有些反對與埃及結盟的話,大概就是在這處境中發出。例如以十八至十九章嘲笑埃及狂妄自大(留意二十1馬上提到亞實突)。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