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
閱讀心得 牧者的復興 斯托得

1福音派的牧者定義
2以5個關鍵字論述

今天買了書。

看了前言,心裡在想一個問題?

福音派思想對靈恩派是限制和攔阻嗎?因為靈恩教導,信徒不接受靈恩的原因是因為福音派教導。教導使徒是第一代門徒,跟過耶穌的,現代沒有了。
教導神蹟只有在聖經,啟示己經完成,也沒有神蹟,沒有新的啟示了。

今天我突然有一個想法就是,靈恩教導在啟示、在神蹟,是碎片化的。

碎片化,這個名詞是我看"費曼學習法"這本書上的名詞。意思是在學習時,對資料要有選擇,可靠的來源、真實的,不要看太多"碎片化"的資料,例如報章媒體。費曼認為是浪費時間的學習。我想也是,沒有根又碎片的資料,對大腦來說也記不住,就算記住了,也很單薄,沒什麼作用。

福音派雖然保守生硬,因為是二千年來的傳統慢慢變化,有包伏,相對於創意,走的是神是不改變的思想。但是,有系統,有脈絡,對學習是好的。
對資料的驗證性,相對高。

我想就是聖經真的跟福音派學比較扎實。

相對靈恩派,太多自立名目了,有點亂,有點累,容易引起不必要的情緒。

福音派,研究起來保守歸保守,但就是因為保守二千年的名詞一致性高,可以藉此也學習二千年的智慧結晶。

福音派,裏的基要派為主,其他也自創招式的多,很繁瑣,而且偏離主題了。

就這個決定不困擾了。

點頭之交歸點頭之交,朋友歸朋友,同工歸同工,聖經歸聖經,一碼歸一碼。

本書很有邏輯

牧者的身分:
什麼不是屬牧者的職分
什麼是牧者的職分
也就是,牧者是什麼,不是什麼。

首要問題就是:我(牧者)應該傳講什麼,應當從何處得到我(牧者)的信息?

壹、不屬牧者的職分
不是先知、不是使徒、不是假先知和假使徒、不是"胡言亂語"。


1.牧者不是先知。
先知的主要特點,並不是預言未來,也不是解釋當前神的作為,而是說出神要他說的話。(彼後1:21)
現今的牧者,是將過去眾先知所得到一次且永久的啟示,重新闡述與教導

2.牧者不是使徒。
耶穌時代的猶太教中,「使徒」這個字(在希伯來文是shaliachim)是指,被宗教領袖們特別差派的人,要前往猶太地區以外的遠方。
耶穌選召十二位門徒為「使徒」,意謂著他們將代表祂,擔任教導的使命;要奉祂的名,並帶著祂的權柄行事(可三14)[2]。他們是耶穌全然授權的代表,有特殊的權柄(參:路九1~2、10)尤其能夠見證主耶穌的生命、祂的教導、祂的死亡和復活大能。

若有任何牧者被封上「先知」或「使徒」的名號,就要謹慎小心;
因為現今牧者不能夠像舊約的先知,或是新約的使徒一樣,他們不應該聲稱自己的傳講,具有相同的啟示和權威,而信徒也不應該接受這樣的人。
牧者蒙召傳講,必須在聖經的權威之下,但是不可因此聲稱自己的權威聖經的權威同等

3.牧者不是假先知或假使徒。

「假使徒」一詞僅出現在哥林多後書十一章13節(另參啟二2),是指沒有得到從基督而來的權柄,而自稱為使徒的人。

4.牧者不是胡言亂語的人。

這個詞彙出於那些雅典的哲學家,因為他們藐視保羅,所以用這詞彙來形容他:「這胡言亂語的要說什麼?」(徒十七18)這些譏笑者所用的希臘文spermologos一字,是指「撿種子的器具」,原本指那些吃種子的鳥兒,之後用來比喻拾荒者,就是靠著撿拾破爛維生的人,[5] 後來逐漸地被用來形容那些喜歡道聽途說,又四處傳播閒言閒語的話匣子。這類「胡言亂語」的人就像話匣子一樣,他們所傳講的像大雜燴,東講一點,西講一點,全都收集在一篇講章之中。

弍、牧者是什麼身份

牧者的5種身份
管家、報信使者、見證人、父親、僕人

管家-            牧者的信息與權柄 林前4:1-2奧秘事的管家
報信使者-    牧者的宣告與呼籲 林後5:18-21勸人與上帝和好的職分。(在基督裏)
見證人-        牧者的經歷與謙卑
父親-            牧者的慈愛與溫柔
僕人-            牧者的能力與動機


一.管家

保羅給我們一個清楚的答案:他是管家。「人應當以我們為基督的執事,為神奧祕事的管家。」(林前四1)2所求於管家的,是要他有忠心。

那麼,管家是什麼意思呢?
(管家不是什麼)
現今,基督徒將「管家」這個詞,與籌款活動,或是遊輪上的客艙服務員混為一談;然而,聖經時代的大戶人家,都有管家專門負責打點家務、產業、農場或是果園、財務,以及管理僕人等工作。

(管家是什麼)
舊約
這些經文顯示管家在家中擁有權柄,像一位父親對家中的成員,行使監督的職責一般;手裡有著家中所有倉庫的鑰匙,象徵管家的身分和地位
新約
我們若研究以下五個希臘字,就可以對新約時代大戶人家的情況,重新有所了解:
  • oikos,一棟房子;
  • oikeioi,家屬,指住在這家中所有的成員;
  • oikodespotes,家主、主人、一家之主;
  • oiketes,家僕,有些地方稱為「男僕」,doulos是奴僕的通稱,而oiketes(是單數)專指一名在家中工作的僕人;
  • oikonomos,管家,這個字連結oikos「家」和nemein「管理」兩個字。

以上五個希臘字,將其串聯起來,描述了一個大戶人家社會地位的樣貌。這一家的家屬(oikeioi)住在一棟房子(oikos);包括了孩子和所有的奴僕。一家之主(oikodespotes)手下擁有一群家僕(oiketai,是複數),和一位管家(oikonomos)。他是總管,負責監督和管理所有家僕、打點膳食,管理家務、帳務和產業等。

彼得有一句值得基督徒記住的話,「我們都是神百般恩賜的好管家」(彼前四10),
「百般」的字面意思是「色彩斑斕的,或許多顏色的」。
神託付我們每一個人都有某些恩賜,不是為自己所用,而是要造福全家
託管銀子的比喻(太二十五14~30)和十錠銀子的比喻(路十九12~28),清楚道出所有的管家都有責任在身,必須把握機會運用所得到的銀子;不得囤積或任意浪費,但必須為主人的全家妥善分配運用。

4個課題

(1)牧者的激勵

神奧秘事的管家(林前四1)

傳講經文本身,而不是一套神學系統。
牧者要極力拒絶藉著操控一段經文去支持一個特殊的觀點
反倒要忠實尋求神在那段經文的處境之下,所要傳達的原義是什麼。
抱著這樣的態度傳講,會幫助我們不受限於世間的制度。

(2)牧者的信息
管家的比喻告訴我們,牧者不是傳講自己想說的話,而是得神提供祂的話來傳講。
牧者要傳講經文的本身,而不是神學系統。牧者要極力拒絶藉著操控一段經文去支持一個特殊的觀點,反倒要忠實尋求神在那段經文的處境之下,所要傳達的原義是什麼。

這確實是保羅曾經對提摩太說的意思:「你當……作無愧的工人,按著正意分解真理的道。」(提後二15)「按著正意」字意上就是「直直地切開」;這正和箴言所說的「使道路平直」是同一個詞(見:箴三6:「他必指引你的路」)。我們應該簡單又直接地解釋聖經,讓會眾容易了解,就像一條直路,必須容易讓人遵循。

(3)牧者的權柄

牧者的確具有一定的權柄,我們不應為此權柄感到害怕或羞愧。

權柄和謙卑並非相互牴觸的:

若有人認為謙卑就必須放下堅定的信念,這是個相當錯誤的想法。(錯罝的謙卑)

謙卑應該是對自我有所懷疑,而不應該去懷疑真理。


言論的引用,不該是某某權威或是網路,而是來自"聖經上說。"

因此,牧者的權柄,在於忠於經文的原意

他要能夠正確明白經文的意思,並且要很有把握地講解,如同對自己的心靈傳講一樣。理想的講章,是讓神的道本身來說話。或應該這麼說:讓神藉著祂所說過的話來說話。牧者愈少牽涉在神的話語和聽眾之間愈好,真正能餵養全家人的是家主供應的食物,不是分發食物的管家。

(3)牧者的操練

若是沒有系統地研讀經文,就不會講出有系統的道。
如果每天僅僅唸幾節或一段經文,就想要寫出一篇講章,那是不夠的,決不能如此!我們必須每天沉浸在經文中,不應只是研究經文,正如拿著顯微鏡,仔細尋找某些經文中語言學方面的細節;
 
除了操練每天研讀聖經之外,我們也要將講道的經文,實際應用在生活中。
我們不能走捷徑,一定要將經文全面研讀、苦心經營、默想經文、反覆思考,直到領悟其中的意義為止。有時這樣的勞累,還會伴隨著淚水。

唯有這種解經式的研經操練,才會讓神的話語和啟示充滿在思想中。
我們隨時在電腦或筆記本上,記下這些挖掘出來的寶藏,就不必擔心要講什麼道,反而要煩惱,有那麼多可用的材料,要選哪一個主題先講。

二、報信的使者

哥林多後書五章18~21節
一切都是出於神;他藉著基督使我們與他(上帝)和好,又將勸人與他(上帝)和好的職分賜給我們

管家職分和報信使者的職分,雖然有著極明顯的差異,但是保羅清楚地指出,牧者兼負這兩種職分。

管家和報信使者的角色,有四方面的差異。
(一)
首先,管家要用神的話語餵養神家中所有的成員,因此他們的信息是直接針對神家中的「信徒」。相反地,報信使者所傳講的對象是給全世界的人。
(二)
第二個差異,
基督徒管家的工作是解釋神已「說」的話報信使者宣揚報導神已「做」的事
...我們牧者既要管理神已說過的話語,又是報信使者,要宣揚神已經成就的作為。
(三)
第三,在管家的比喻中,幾乎全部都強調這位管家的行動,要忠心地看管及分發家主所託付的財物;但在報信使者的比喻中,使者是期待聽眾有所回應的。
(四)
第四,報信使者似乎比管家具有更直接的權柄。
管家位於家主與全家人之間,即使家主長時間外出不在家,管家照常執行交託給他的任務。
報信使者是代表在上的治理者發出宣告;他的聲音就是國王的聲音。在保羅時代,報信使者是「一位擁有公共權柄的使者,他要將國王、裁判官、君主、軍事指揮官所要傳達的信息,或是公開傳喚和要求……等等,都傳達出來」。[3] 因此報信使者的角色與大使是平行的(林後五20)。從以下一個明顯的例子,可看出國王的聲音和報信使者的聲音如何重疊。保羅在以弗所書說到基督「傳和平的福音給你們遠處的人,也給那近處的人」(弗二15、17)。這次的傳講不是在基督復活與升天之間的四十天期間發生的,因為在那四十天的期間內,耶穌只向祂的門徒顯現;我們也找不到任何記載提過耶穌在那段期間曾到過以弗所。所以,保羅在此處所談論的必定是基督徒牧者的工作。

報信使者的工作

報信使者(傳令官)為國家服務,為執政者發布官方宣告。
因為每一項宣告,「都必須按照所收到的,一字不改地傳遞。他們是代表主人發言,因此他們不敢擅自添加自己的解說。」[5]

耶穌視自己的任務就是「傳(或譯『報信』)天國的福音」(太四23),祂也差遣門徒到各處去「傳(報信)福音,因為『天國近了』」(太十7)。祂從死裡復活以後,照樣差派門徒到全世界當報信使者「傳悔改赦罪的道」(路二十四47)。

宣告的內容

早期的基督徒報信使者宣告哪些內容呢?學者發現新約的使徒,特別是使徒行傳中有許多篇講道信息,可以總結如下:

(1)他們宣告耶穌的受死、復活與升天,表明舊約中神的計畫和應許已經實現;

(2)他們對這些事件,提出神學上的評價,讓人承認耶穌是主,也是基督;

(3)他們發出要悔改與接受赦罪的呼籲。

這是個很有幫助的分析,也是他們傳講的總結,

我想還可以更精簡地說,他們的信息只有兩部分:宣告和呼籲。

宣告的部分涵蓋以上的(1)和(2)兩項。

如果基督耶穌沒有從死裡復活,我們仍然是未得救的罪人。可見不是基督的復活救了我們,而是若缺少了復活,耶穌的受死就白費,沒有意義,也沒有成就任何事。這也就是基督的受難被釘,是福音核心的原因

傳講和演講不同。

演講是冷靜、客觀、學術的。它是針對人的頭腦,著重於傳遞重要的資訊,或許也會挑戰學生做進一步的查考。

然而神的報信使者,是帶著急切的心,要將十字架寶血成就的和平傳講出來,呼籲人們為自己的背逆真心悔改,並謙卑地接受神的赦免。

基督的使者

報信使者宣告呼籲兩種職責的差異,可以從哥林多後書五章18~21節明顯地看出。

宣告的部分

首先我們要來探討這段宣告的內容。
保羅一開始就說「一切都是出於神」(18節),是神採取主動。

請注意,主動的不是基督,而是神「藉著基督」使我們與祂和好(18節),是神「在基督裡」叫世人與自己和好(19節),可見一切都是「出於神」(18節)。藉著耶穌基督所成就的,才能帶來神與人的和好,但耶穌基督並不是和好的源頭。關於救贖的解釋,我們若認為是聖子主動要救贖,而非父神;或者說父神必須被說服之後,才願意與人和好,這些解釋都是不合聖經的,都必須毫不保留地拒絕。父神從來沒有不情願與人和好,相反地,是父神主動「叫世人與自己和好」(18節)。

為了排除爭論,請注意這段經文中幾乎所有的動詞,都有神作為主詞:

因此,父神是和好的發起者,基督是中保。基督客觀而果斷地完成救贖的任務。

既然神已經完成和好的工作,保羅為何仍然督促讀者要「與神和好」,就好像還有未竟之事?這個問題的答案是,和好有兩個階段。我們一定要仔細區分清楚,

第一個階段是神主動,祂藉著基督的受死成就了和好的工作,

第二階段是神呼籲人要回應。

前者是工作的成果,後者是呼籲

來說明相同的真理,一旦我們「在基督裡」,成為神的義(21節),就會發現自己是「為了基督」而成為祂的使者(20節)。

這段經文中兩次使用定冠詞「這」,第一次是指這「和好的職分」(18節),第二次是指這「和好的道理」(19節),因為這不只是「一個」職分或「一個」道理。我們是保羅書信所提到的使者,要傳揚這獨一無二的「和好」,是父神藉著聖子在十架上成就的。這就是我們所要宣揚的「好消息」。這消息是一個事實,是一個榮耀的行動,是一項已經完成的工作,更是一份白白得到的禮物。

呼籲的部分

(神呼籲人要回應)

因此保羅在傳講之後,就進入呼籲。他寫道:「所以我們作基督的使者,就好像神藉我們勸你們一般,我們替基督求你們與神和好。」(20節)這裡的呼籲是以兩種方式表達:
第一,我們以使者的身分發出呼求;
第二,是藉著我們勸你們。

沒有傳講,就沒有呼籲

時常有人將傳講福音的內容包含特別長的呼籲,卻沒有清楚講明福音的內容,就以此作為影響會眾決志信主的基礎。
基本上,福音不是邀請人去做什麼,乃是一種宣告,就是告訴世人,神藉著基督在十字架上,已經完成世人的救贖。
若是沒有經過這樣的宣告,就無法適當地邀請人作決定。人們一定要先領悟福音真理,才可能請他們回應。

然而有許多因素阻止牧者發出呼籲
1因為有些人認為,呼籲人悔改和相信是在篡奪聖靈的特權。
當然,我們同意悔改和相信是神恩賜的,若沒有聖靈的恩典,人們不能從罪中轉向而歸信基督。雖然這是保羅曾教導過的真理,但這不應該攔阻我們對聽眾發出與神和好的懇求,因為保羅自己也是如此行的!
2還有些牧者不願意作呼籲,是由於害怕會眾的情緒化反應。

三、見證人

主題經文 約翰福音十五章18~27節

新約中第三個形容牧者的詞彙,就是「見證人」(witness)。雖然基督徒不一定要成為牧者,才可以為主耶穌基督作見證,傳講仍然是一種見證的形式。

然而「作見證」是一個法律的比喻,將我們帶進法庭,法官在審理控方和被告律師的證詞。雙方都傳喚證人出庭,證明他們所言為真。

那麼,新約中的牧者在哪方面也是一位「見證人」,並且要為什麼事情「作證」呢?讓我們設想以下的情況:耶穌基督站在審判台前,這次受審的地方不是

猶太公會,也不在彼拉多或希律安提帕王面前,而是站在世界輿論面前

以聖經的語言來說,就是指非基督教的大環境,是一個沒有神的世俗社會,正擔任審判官的角色。

世界面前的見證人

首先,基督徒的見證是呈現在世界的面前的。

世界正在審判耶穌,因此若不用聖經真理的角度來理解世界,就不能理解牧者為何作為見證人的角色。

最好的方法,就是查考約翰福音和約翰書信針對世界的本質、世上的活動,以及世界終極的命定等方面所作的論述。

很重要必須存記在心的是:經文所論述的「世界」,並非神起初所創造的自然界,亦即神宣告看為好的那個世界,或詩篇中諸天頌讚並述說神榮耀的世界。這裡所指的,是一個已經墮落的領域,充滿罪惡和背逆的人性,這就是約翰所指的「世界」。

約翰明講,這世界是被魔鬼管轄的,「全世界都臥在那惡者手下」(約壹五19;另參:約十二31,十六11)。這世界正在成為過去(約壹二17),但當它還存在時,是對神的子民深惡痛絕的(參:約壹三13)。

為人子作見證

其次,基督徒的見證是為人子而作的。

」(徒四33)。

現今世代中許多所謂的「見證」,其實只是像似個人自傳的陳述,有時甚至就是在隱約地化裝為自我宣傳。因此我們需要重新恢復恰當的聖經觀點。所有真實的見證,都是為著堅持在世界面前受審判的耶穌基督而作的。

現今世代中許多所謂的「見證」,其實只是像似個人自傳的陳述,有時甚至就是在隱約地化裝為自我宣傳。

父神的見證

第三,基督徒的見證(為在世界的台前受審的耶穌作見證),是源自父神。

父神才是主要的見證人。

雖然耶穌說過,聖靈會「為我作見證」,但是祂強調聖靈是從父神而來的。耶穌差遣聖靈,是「從父那裡差保惠師來,就是從父出來真理的聖靈」(約十五26)。聖靈在天上永存的本性和祂在地上暫時的任務,都是來自父神。

從過去到如今,父神最關心的一件事,就是要尊榮祂的獨生子。耶穌曾說:「榮耀我的乃是我的父神。」祂在受死之前也大膽地禱告:「父啊……願你榮耀你的兒子。」(約八54,十七1)

耶穌在這裡指出為祂所作的有效見證,共有三個來源。

第一個是祂為自己作的見證,其次是從人來的見證,就是以施洗約翰的見證為代表。

最後是來自父神為祂作的見證。耶穌認為前兩種見證並不充分,並聲明真正最有力的見證,是來自父神的,因為耶穌說「我也知道他給我作的見證是真的」(約五32)。

父神如何為聖子作見證呢?

耶穌告訴我們,父神在舊約聖經中為聖子作見證,以及從聖子所說的話和所做的事當中,為聖子作見證。

父神為聖子作見證的第一部分,就是舊約聖經。

「給我作見證的就是這經」,「因為他(摩西)書上有指著我寫的話」(約五39、46)。耶穌復活之後,和兩個門徒在前往以馬忤斯的路上,邊走邊談論,並且再次確認「凡經上所指著自己的話,都給他們講解明白了」(路二十四27)。這就是舊約經文的主要目的

父神為兒子作見證的第二部分,就是耶穌當時的同伴聽到祂的所言,看見祂的所行。

耶穌的言行並非為自己作見證,正確的認知應該是:父神透過聖子說話和行動。

聖靈為耶穌作見證

第四,基督徒的見證,是藉著聖靈運行的(這是早在創世之前,父神為聖子所作的)。

父神為基督所作的見證,不是刻在聖經中的死板字句,而是透過聖靈轉化成活生生的話語。

是聖靈在聖經裡,以及藉著聖經說話的。父神的見證不單藉著聖經,也不是單單藉著聖靈,而是透過這兩者共同完成的。唯有在能明白三一真神的父神、聖子和聖靈共同參與其中,父神透過聖靈為聖子作見證的時候,我們才能開始了解基督徒作見證的聖經觀點。

關於聖靈的三項真理教導:

一首先,聖靈是中保Parakletos),約翰福音第十五章中,耶穌說聖靈是為基督作中保

Parakletos這個希臘字可以翻成「安慰者」或是「諮詢者」,在英文新國際本譯成「中保」(Advocate),這個詞彙具有法律含義。字面上的意思是指「受召到一旁」,提供幫助、安慰、或諮詢的人。隨著時間的推移,它被用於審判中代表被告出庭的辯護律師。

那麼聖靈是代表誰呢?祂要為哪一位被告提出懇求呢?約翰福音第十五章中,耶穌說聖靈是為基督作中保

聖靈誠然是我們的幫助者和安慰者,但是約翰福音十五章26~27節,以及十六章8節兩處經文中,明顯指出聖靈來了是要為基督耶穌作中保。

基督在天父面前為我們作為中保(約壹二1),

而在地上整個世界的面前,聖靈是基督的中保

我們是法庭中的見證人,但最主要的辯護之責,是由聖靈擔當的。

二其次,聖靈是真理的靈。聖靈不只是真實的,祂的本性就是真理。

最後,聖靈是基督的靈

新約中的聖靈是指「神的靈」或是「基督的靈」,因為聖靈、父神與聖子永遠同時存在。

教會為基督作見證

我們來到基督徒見證最後一個課題,這課題最主要牽涉到牧者。

父神為聖子作了活生生的見證,乃是透過聖靈教會

所以耶穌說「聖靈……為我作見證。你們(教會)也要作見證」(約十五26~27)。

彼得在公會也說了類似的話:「我們(教會)為這事作見證……聖靈也為這事作見證。」(徒五32,另參:一8)

這種出於聖靈教會的雙重見證,符合舊約的標準。

因為舊約要求必須要有超過一位以上的見證人,指控才能成立。若是只有單一的見證人,不足以證明被告是有罪的,必須有兩到三位見證人才可定案(申十九15,另參:民三十五30;申十七6~7;來十28)。

牧者自己的親身經驗

這裡所說的經驗,不是指傳道事工或是一般生活的經驗。雖然這些都重要,但我是指牧者自己對基督耶穌的親身經驗。

在聖經中,「證人」的法律概念,延續到基督徒作見證的範圍。

回到本章的主要經文中,耶穌不僅對門徒說「你們也要作見證」,也說到作見證的資格是「因為你們從起頭就與我同在」(約十五27)。

我們解釋神的話語時,不僅要下苦功正確地解釋,[8] 也要避免過分強調或過於保守地陳述自己的經驗。

正如管家,見證人也同樣需要忠心;忠心的管家要照著主人的吩咐,按時分糧給全家;忠心的見證人,也要照著他所知道的誠實宣告,既不可暗藏部分事實,也不可扭曲,更不可美化。若要誇大其詞是很容易的,讓他人誤以為我們的基督徒生活,聽起來比實際的好很多。

我們必須誠實面對真實狀況,不要作一個假冒為善的人,要像保羅承認「這不是說我已經得著了,已經完全了」(腓三12)。

每一位牧者最需要的,是個人對神的認識。

我不在乎你有多少雄辯的才華,講章的結構有多麼周密嚴謹;

真正重要的是,神對你而言是真實的,你也確知持續住在基督裡的意義為何。

心靈的預備遠比講章的預備來得重要,牧者雖然可以講得清楚有力,但若非從經驗中說出來的真理,就不會感到那麼的真實。

謙卑:抵擋驕傲的危險

如果經歷信仰的經驗是真實基督徒見證者的一個標誌,那麼謙卑就是另一個不可或缺的標誌。

肆、父親

主題經文

哥林多前書四章14~17、21節

14我寫這話,不是叫你們羞愧,乃是警戒你們,好像我所親愛的兒女一樣。

聖經中用了許多比喻,來描繪牧者的服事,這些比喻在某種程度上,會產生相互重疊的現象。例如:

「管家」讓我們聯想到一間房屋,

「報信使者」帶我們到市中心一個公開的廣場,

「見證人」帶領我們進入法庭,

而「父親」又讓我們回到一個家庭。

講道涉及牧者與會眾之間的個人關係。

牧者不是在台上背出台詞的演員,僅供觀眾當個旁觀者欣賞;

牧者也不僅是一位報信使者,將國王所交代的消息宣告給人民,卻不認識眼前這群人,人民也不認識他。

不,牧者對會眾說話,要像父親對孩子一樣,兩者之間有一種家人關係的親愛,彼此相屬。

牧者在講道之前,講道當中與講道之後,都應該意識到這一種家人的關係。

事實上,多數的牧者都有兩類不相同的會眾,一類是神家裡的人,另一類是神家之外的人群,因此牧者與會眾的關係就顯得稍微複雜。

報信使者只要面對人群公開宣告;

而見證人則站在世人的審判台面前為耶穌基督作證。

「報信使者」和「見證人」這兩個角色,是描繪佈道家的傳講;

然而「管家」要負責管理全家所需,

而「父親」則是要照顧家屬。

儘管如此,無論牧者在對誰傳講,是教會裡的信徒,或是教會外的一般人,還是那些有名無實的信徒,都需要顯出一個父親的素質

父親權柄的限制

牧者在哪一種情況下,能夠被稱為「父親」?這是個有趣的問題,

因為在新約中,父親的比喻用於三種不同的情況,所以當我們解釋經文時要特別謹慎;

其中有一種情況確實被禁止我們使用「父親」

耶穌教導門徒說:「不要稱呼地上的人為『父』.因為只有一位是你們的父、就是在天上的父。」(太二十三9)耶穌說這句話的當時,正在警告門徒要防備法利賽人的驕傲和假冒為善,因為他們「喜愛筵席上的首座,會堂裡的高位,又喜愛人在街市上問他安,稱呼他『拉比』」(太二十三6~7)。法利賽人喜愛這些頭銜,因為能讓他們受到尊敬,並享受到高人一等的感覺;相反地,耶穌不要祂的門徒接受「拉比」(老師),「父」或「師尊」的稱呼。

所以耶穌的意思是:我們在屬靈生命上絕對不要倚靠某個人,或試圖讓別人來倚靠我們自己。這樣的解釋是合宜的推論,因為耶穌這樣教導:「只有一位是你們的父,就是在天上的父」。

換句話說,我們必須只能倚靠天上的父,祂才是我們唯一應該倚靠的那一位。無論是身體或是心靈方面,祂都是我們的創造者;我們身為受造者,理當完全靠祂的恩典存活,不應該也不能倚靠其他同為受造的人而存活。

我們若渴望自己成為像保羅一樣的牧者,就必須「把各人在基督裡完完全全的引到神面前」(西一28)。

基督禁止門徒使用其他兩個稱呼,也是出於相同的理由。

我們本不應該被稱為「拉比」,好像是有權威的教師一樣;也不能被稱為「師尊」,似乎期待別人要順服我們。牧者本應當服事人,不是被人服事(太二十三11)。

神是我們的父(太二十三9),基督是我們的師尊(太二十三10);雖然經文並沒有明講,但是我們知道聖靈是教師。牧者將自己放在父親、師尊,或是教師的位置,就等同篡奪永恆三一真神的榮耀,與占據唯獨屬於神的權柄。

我們的主耶穌堅持強調這一點的第二個理由,在於「你們都是弟兄」(太二十三8)。

父子的關係和情感

既然在傳講中,耶穌禁止我們使用父親的權柄,我們就不能要求會眾像孩子般的順從,因為這是危險的驕傲

但是在新約中,仍然有其他兩處使用「父親」的比喻,都出現在哥林多前書第四章:

第一種情況,能夠合理使用父子關係的比喻,是保羅與他所帶領歸主的信徒。在哥林多教會的書信中,保羅稱信徒為「我所親愛的兒女」,因為保羅用福音生了他們,帶領他們信主;

這個比喻中,保羅又像他們的母親。保羅在第一次宣教旅程當中,首次訪問加拉太的城市,就生了他們。同樣,保羅說到他「藉著福音」,成了哥林多人的父親(林前四15)。

第二種情況,能夠合理使用父子關係的比喻,是用來表達一種很親切的親情關係。

這是保羅在哥林多前書所使用的表達,我個人也採用這種父子關係的比喻,來描繪信徒與牧者的關係。哥林多教會的信徒是保羅「親愛的兒女」(14節),所有的牧者都應該與會友保持這種親情的關係。

為了解釋清楚,保羅劃清「師傅」與「為父」的區別。

哥林多前書四章15節中文譯作「師傅」(英譯是guardian,意為守護者),是指被派照顧男孩的人,這人通常是個奴隸,他要監督男孩各方面的行為,包括服裝、飲食、言行舉止、待人接物等等。師傅並不是男孩的老師,他不負責教導孩子的課業,而是負責管訓的人。在古代圖畫中的師傅,通常手中拿著一條鞭子,因為他被授權對所管訓的男孩子執行體罰。因此保羅問道:「是願意我帶著刑杖到你們那裡去呢?」(21節)換句話說,哥林多的信徒是否希望保羅像一位師傅,好像回到他們幼年時期被處罰一樣?當然不是!

然而,哥林多書信很明白地指出,有時父親必須管教他們的孩子,因為「主所愛的他必管教,又鞭打凡所收納的兒子 」(來十二6;引自箴三12)。一位牧師也有某種程度的管教權柄,但是這種權柄不僅帶著愛,也要懷著謙卑的態度。

保羅在帖撒羅尼迦前書第二章中,說到謙卑這兩種態度的組合。

一方面他指出自己擁有使徒的權柄,是因為他宣稱他傳講的話不是「人的道」,而是「神的道」。

另一方面他說道:「你們也曉得我們怎樣勸勉你們、安慰你們、囑咐你們各人,好像父親待自己的兒女一樣.要叫你們行事對得起那召你們進他國得他榮耀的神。」(帖前二11~13)

保羅強調他服事中的父親角色,最重要的特質就是愛。

這種愛並不是柔軟又感情用事的,而是一種強烈的、無私的關愛,這種關愛與紀律是相容並重的。愛是基督徒卓越的美德。保羅本人,是一位有恩典和信心的偉大使徒,他曾寫道,愛是聖靈所結的第一個果子(加五22)。儘管他是正統神學的倡導者,但他宣稱愛超越知識,因為「知識是叫人自高自大,唯有愛心能造就人」(林前八1)。

以父親的同感理解會眾

首先,父愛會幫助牧者理解所要面對的人,特別是傳講的對象。他們帶著各種不同的難處和問題,來到我們面前,包括知識、道德、個人、家庭等方面的難題。因此,你所傳講的內容一定要有事實根據。

現今已經有太多學術和神學探討的講章。...這就是講道的魅力──將神的話應用在人們的實際需要。牧者對會友的熟悉度,也要如同他對神的熟悉度一樣。

但是,我們如何才能理解會友的困惑和重擔?簡單的答案是:藉著愛。正像父母要努力去了解孩子的成長過程與他們的種種需要,父母對孩子的愛很深,會願意盡最大力量去了解孩子心中的期望、害怕、弱點,以及遇到的難處等。同樣,如果牧者能用父親的愛來愛會友,就會花時間和心思去發掘他們的問題。

我們如何去了解會友呢?可以從一件事做起,就是閱讀同樣的書籍和報章雜誌,觀看會友常看的電視節目;這樣不僅會增加我們對一般人性的了解,更能深入了解會友如何生活和思考。我們也要給會友機會對我們說話,要為牧者與會友之間的鴻溝築橋連結。

以父親的溫柔對待

其次,父親的愛會幫助牧者以溫柔對待他人。

溫柔這個特質代表著主耶穌的性格,祂說自己是「心裡柔和謙卑」(太十一29),保羅也提到「基督的溫柔和平」(林後十1)。

牧者要牢記,我們是對一群傷心的人講道!「人們希望被安慰……他們需要得慰藉,實在需要,不僅是渴望得到而已。」[4]

父親不用艱澀的話語

第三,父親的愛會讓牧者保持簡明的教導。

目標就不是向他們炫耀我們的學識,而是要照著他們學習的程度幫助他們。當會友還是屬靈的嬰孩時,就要以靈奶餵養他們。

簡明的講章要從我們的題材開始。

我們需要花大部分的時間,闡述福音的核心主題;至於有關預言的深奧問題,以及那些具有爭議性、不確定,或純理論的題材,可以先暫放在一邊不講。

再者,我們傳講的風格要和傳講的主題一樣的簡明

那些夾帶許多附屬子句的句子,既冗長又複雜,放在書中或許比較能被人接受,但絕對不適用於講台,因為用於口語中的句號比逗號更好。講道時不必用許多複雜生硬的字,好像硬要吞下一整本字典。我們可以用豐富的詞彙,但一定要避免陳有關罪、公義和審判的信息。[8]

簡明的講章要從我們的題材開始。

我們需要花大部分的時間,闡述福音的核心主題;至於有關預言的深奧問題,以及那些具有爭議性、不確定,或純理論的題材,可以先暫放在一邊不講。

再者,我們傳講的風格要和傳講的主題一樣的簡明

那些夾帶許多附屬子句的句子,既冗長又複雜,放在書中或許比較能被人接受,但絕對不適用於講台,因為用於口語中的句號比逗號更好。

要表達簡明的主題和簡明的風格,須加上用簡單的詞彙

講道時不必用許多複雜生硬的字,好像硬要吞下一整本字典。我們可以用豐富的詞彙,但一定要避免陳腔濫調,或是含糊不清的字句。我們也必須避免用行話或專用術語。

當然,要讓說英語的會眾學到多音節重要詞彙的意義

例如:「稱義」(justification)和「挽回祭」(propitiation);但是我們首先要將聖經中一些單音節的詞彙解釋清楚,例如:「恩典」(grace)、「信心」(faith)、「盼望」(hope)和「愛」(love)的意義。

我們若有智慧,就不會將一切都視為理所當然。即使受過教育的知識分子,也有可能對基督教的信仰認識不多,或是完全陌生。

父親的真摯

第四,父親的愛會幫助牧者發出真摯的呼籲。

正如父親會事先警告子女會遇到的危險,同樣,忠心的牧者有時也要傳講關於罪、審判和地獄的信息,如此他們的事工才是平衡的。

牧者讓他人獨自留在危險之中而無動於衷,這並不是愛的標誌。如果我們知道這些人,有一天會因著不認識基督而滅亡,就必須趁現在有機會時,嚴正警告他們要逃離將來嚴厲的審判,並認真勸勉他們趕緊去迎見那位「救我們脫離將來忿怒的耶穌」(帖前一10)。

我一向都喜歡沃爾旭(Chad Walsh)教授提出

講道的定義:「牧者真正的功用在於,干擾舒適的人,以及安慰不安的人。」[10]

如果牧者只想討每個人喜歡,又非常在乎自己的名聲,那麼我們就會忽略如此令人厭煩的課題。

父親的榜樣

第五,父親的愛會使牧者樹立言行一致的典範。

保羅在信中多次要求信徒們效法自己,這需要有高度的自信心,才會邀請別人效法自己。多數牧者都很謙和,不至於像保羅這樣說;但不論有沒有說出來,會友或多或少都會效法牧者。許多人認定唯有牧者是代表基督信仰的形像,因此人們不僅會聽牧者的講道,會跟隨牧者的榜樣,也會觀注牧者的生活。正像主耶穌隨時都有人群看著祂,今天也同樣隨時有人看著我們的牧者,甚至在我們認為沒人看到的時候亦是如此。

我們有兩個選項,其一是作「主人」,採用教條方式,霸道專橫;其二是作「榜樣」,以謙卑態度尋求,指示正確的路。「基督教義不是用教導的,而是用感染的。」

父親的禱告

第六,父親的愛會激勵牧者盡心盡力地禱告。

一個平衡的服事,要求牧者必須「專心以祈禱傳道為事」(徒六4)。

保羅說:「我心裡所願的,向神所求的,是要以色列人得救。」(羅十1)

這就是禱告的意義。它表達一種心中的渴望,缺少了愛,就不可能為人代禱。

伍、僕人

牧者的能力與動機

主題經文

哥林多前書一章17節~二章5節

17基督差遣我,原不是為施洗,乃是為傳福音,並不用智慧的言語,免得基督的十字架落了空。18

歸信是決定相信基督受洗是經過洗禮的儀式,與基督連結。哥林多信徒的言行怎能如此大膽,竟然將有罪的人,當作是他們信仰和受洗連結的對象?他們怎能採用暗示自己黨派的口號,說自己是「屬於」人類的保羅、彼得,或是亞波羅等領袖呢?

保羅又隨即回答,我們只「不過是執事(僕人),照主所賜給他們各人的,引導你們相信」(林前三5)。

聖經中有好幾個希臘字,都被翻譯成英文的「僕人」(servant)。

例如,在本書第一章說過的oiketes,稱為家僕。

還有doulos是奴隸的通稱,他們沒有法定的權利,單單隸屬於他們的主人。

另有huperetes,這個字最初是指戰爭船隻最下層的划船者,並且意味著「下屬」或「附屬」(林前四11)。

但保羅說到他與亞波羅「僅是僕人」所用的字是diakonos,有時翻譯成「執事」(腓一1;提前三8、10、12~13;羅十六1),或是新約的「僕役」(英文minister;中文新譯本:林後三6;提前四6)。從先前引用的哥林多前書三章5節中,保羅似乎不是指任何正式的職位,而是指擔任一般工作的僕人diakonia,也就是「各盡其職」或「承擔聖工」(弗四12),所有的信徒都被呼召要成為基督的僕人(參:約十二26),或是眾人的僕人(參:可九35,十43)。

diakonia有時指自願的服事,或是對個人的服事,例如:馬大和其他的婦女,同心接待服事耶穌和祂的門徒;或是彼得的岳母退燒得醫治之後,立刻起來服事(路十40;約十二2;路八3;可十五41;路四39)。也可以指阿尼西謀和阿尼色弗一家人,對保羅提供實際的幫助;以及保羅對猶大地區窮困信徒的服事,他收集捐款供給耶路撒冷的聖徒(門13;提後一16~18;羅十五25)。

一般而言,一個僕人(diakonos)擔任服事(diakonia),是因為在上有權者分派他服勞役。

例如:在馬太福音二十二章2~3節中,耶穌講到一位國王,為他兒子擺設娶親的宴席,國王打發「僕人」去邀請被召的人來赴宴。另一處在迦拿婚宴上,服事賓客吃喝的「用人」(約二5、9);甚至地方法官是行使「神的用人」之角色(羅十三4)。在以上的例子中,這些人都順從上層的指示完成任務。僕人是在雇主的名義之下執行任務,而雇主則透過僕人完成每件事。

保羅使用diakonos,似乎再次強調自己和亞波羅是「使你們能相信的僕人」,也就是我們的主藉著(through)這些僕人工作,引發你們對主的信心。請注意在此英文用的介係詞是「藉著」(through)。你們並非從(from)我們這些僕人而獲得信心,正如講道者並非引發人們信心的人。牧者也不是世人要信靠(in)的那一位,並非會眾所倚靠的對象。耶穌基督才是會眾必須相信的那一位,會眾是奉基督的名受洗。基督必須是我們傳講的核心,祂也是洗禮和聖餐的核心(參:林前一13~15,二5)。我們只是神工作的媒介,亦即對聽眾講任務,而雇主則透過僕人完成每件事。

保羅使用diakonos,似乎再次強調自己和亞波羅是「使你們能相信的僕人」,也就是我們的主藉著(through)這些僕人工作,引發你們對主的信心。請注意在此英文用的介係詞是「藉著」(through)。你們並非從(from)我們這些僕人而獲得信心,正如講道者並非引發人們信心的人。牧者也不是世人要信靠(in)的那一位,並非會眾所倚靠的對象。耶穌基督才是會眾必須相信的那一位,會眾是奉基督的名受洗。基督必須是我們傳講的核心,祂也是洗禮和聖餐的核心(參:林前一13~15,二5)。我們只是神工作的媒介,亦即對聽眾講道,引人相信神的器皿。牧者的角色,和施洗約翰一樣,是「為要作見證,就是為光作見證,叫眾人因他可以信」(約一7)。

保羅第一次旅行佈道時,在哥林多親自建立(planted)教會。後來亞波羅去澆灌(watered),然而唯有神「叫它生長」(has been making it grow)。這個動詞時態很特別,因為「栽種」和「澆灌」都是簡單過去式,表示保羅和亞波羅的工作已經完成;但是「生長」的動詞時態則是進行式,表明神的工作是持續不斷在進行。像保羅和亞波羅一樣,不同的工人來來去去,但是從過去到將來,神一直在讓種子發芽到開花結果;「可見栽種的算不得什麼、澆灌的也算不得什麼.只在那叫他生長的神」(林前三7)。

在收割歡慶時,人們常常唱的一首古老聖詩:


農夫辛苦耕作忙,

好種田中播放,

卻仰賴神手澆灌,

稻種發芽茁壯。


(譯按:為了讓歌詞與英文詩歌的押韻格式和意義雷同,中譯引用《生命聖詩》第448首。)

有形體的種子與神話語的種子都同樣的真實。

我們雖有榮幸擔任撒種和澆灌的工作,若非神叫它生長發芽,我們一切的工都將是枉費的。

牧者是神的僕人,如果不是神在聽眾的心中動工,激發他們相信,那麼牧者所做的撒種和澆灌都將失落。這就是本書最後一章要獻給每位牧者和神的大能之原因。

雖有榮幸擔任撒種和澆灌的工作,若非神叫它生長發芽,我們一切的工都將是枉費的。牧者是神的僕人,如果不是神在聽眾的心中動工,激發他們相信,那麼牧者所做的撒種和澆灌都將失落。這就是本書最後一章要獻給每位牧者和神的大能之原因。

牧者是神的僕人,如果不是神在聽眾的心中動工,激發他們相信,那麼牧者所做的撒種和澆灌都將失落。

能力的需求

首先,牧者要提醒自己,在講道中,有一個元素是迫切需要又不可或缺的,就是神的大能。

要領受這樣的大能,第一步要謙卑承認我們缺乏它。

聖經明確指出罪人無法認識真理,也不能回應從人來的開導或勸說,只會對神賜予的生命大能有所回應;因此這些人就愚蠢地先求神的大能。其實,那些人的眼睛沒有被神打開,他們之所以盲目,是因為「這些不信的人被這世代的神弄瞎了他們的心眼,使他們看不見基督榮耀的福音的光;基督就是神的形像」(林後四4;新譯本)。

那麼,人如何看到和相信呢?為了回答這問題,保羅在舊的創造和新的創造之間作了類比。他將我們的思考,帶回到若干百萬年前,那個最原始的混沌狀態:「聖經明確指出罪人無法認識真理,也不能回應從人來的開導或勸說,只會對神賜予的生命大能有所回應;因此這些人就愚蠢地先求神的大能。其實,那些人的眼睛沒有被神打開,他們之所以盲目,是因為「這些不信的人被這世代的神弄瞎了他們的心眼,使他們看不見基督榮耀的福音的光;基督就是神的形像」(林後四4;新譯本)。

那麼,人如何看到和相信呢?為了回答這問題,保羅在舊的創造和新的創造之間作了類比。他將我們的思考,帶回到若干百萬年前,那個最原始的混沌狀態:「告訴你們,那聽我話、又信差我來者的,就有永生,不至於定罪,是已經出死入生了。」(約五24)若那些聽到並相信的人,是從死亡中活過來的,顯然他們以前是死的。

若那些沒有得到救贖的人是瞎眼且無生命氣息的,我們怎樣才能接近他們呢?我們是否愚蠢到一個程度,以為可以靠著自己的爭辯和修辭,讓他們得到屬靈的理解或屬靈的生命?不,我們無法讓瞎眼得看見,也不能叫死人復活,唯獨神是光和生命的創造者。耶穌基督昨日、今日、直到永遠都是一樣的,祂過去叫瞎眼看見,叫死人復活,祂今天仍然行奇事。唯有祂的觸摸,可以讓我們眼睛的鱗片落下,唯有祂的聲音可以喚醒墓穴中的死者(約五25)。

當然,只有神的大能叫瞎眼看見,叫死人復活,但這種能力要在何處才尋得到呢?牧者要怎樣成為神能力的管道,如何成為帶領人相信神的一個僕人?新約最清楚的解釋,就是在本章的主題經文:哥林多前書一章17節~二章5節。牧者應該熟讀,並好好研究這段經文,以便對我們自己的事工,有所評估和改善。

這段經文中,共有五次講到能力(或神的能力)。

保羅很擔心「基督的十字架落了空」(17節),其中他兩次講到「十字架的信息」或「被釘的基督」,是「神的大能」,尤其是針對「神所呼召的人」,亦即已經「得救的人」(18、23~24節)。保羅急切想要讓人知道他宣揚這信息,「不是用智慧委婉的言語,乃是用聖靈和大能的明證,叫你們的信不在乎人的智慧,只在乎神的大能」(二4~5)。

神的大能所在,已經顯明在這段經文的開頭[1]:「基督差遣我,原不是為施洗,乃是為傳福音。並不用智慧的言語,免得基督的十字架落了空。」(林前一17)在這一節中,保羅告訴我們三件事:信息的來源(基督託付我們傳講好消息,讓人知道),信息的實質內容(基督十字架的好消息),以及傳講的方式(不是靠著智慧和口才)。接下來,我們要根據本章的主題經文,繼續探討以下三個論點。

神話語的能力

第一方面,神的話語句句都帶著能力。

保羅清楚劃分神的智慧和人的智慧。他在哥林多前書一章19節引用舊約以賽亞書(賽二十九14)。當時,神對猶大地的「智慧人」發出一段審判信息,說:「他們智慧人的智慧必然消滅,聰明人的聰明必然隱藏。」保羅在第20節繼續問道:「智慧人在那裡?文士在那裡?這世上的辯士在那裡?神豈不是叫這世上的智慧變成愚拙嗎?」主前八世紀,猶大地的光景如此,到了主後第一世紀,哥林多教會的光景依舊如此;神對智慧傲慢人的態度從來沒有改變。人類無法倚靠自己的智慧,去尋找到神;神是無限的,因此靠著人的思維根本無法了解神,除非神自己主動向我們說話並且拯救我們。這就是祂恩典的作為:「世人憑自己的智慧,既不認識神,神就樂意用人所當作愚拙的道理,拯救那些信的人。」(林前一21)

神的喜悅和目的,都陳明在這段引人注目的經文中,消極和積極的部分也清楚分明。消極部分,在神的智慧裡,世人藉著自己的智慧無法認識神。

請注意這句話中生動的對比。首先,保羅將兩個動詞「認識」和「拯救」,拿來比較;神不僅僅要世人認識祂,還要拯救世人。單有認知的啟蒙是不夠的,我們需要從罪中被拯救出來。其次,神並沒有透過我們世人的聰明智慧,而是藉著祂的話語引導我們認識拯救;也不是靠我們人的理智,而是藉著祂的啟示──福音。第三,神計畫透過福音拯救,不是透過聰明人與有學問的人得救,而是透過相信的人。得到救恩的條件是信心,不是聰明才智。

人得救,而是透過相信的人。得到救恩的條件是信心,不是聰明才智。

保羅繼續用一個例子來講解這些一般的道理:「猶太人是要神蹟,希臘人是求智慧,我們卻是傳釘十字架的基督。」(22~23節)注意這句話的動詞,猶太人「要求」神蹟,堅持要有神蹟出現,他們才會預備接受耶穌基督所說的;希臘人則是無止盡地搜尋智慧。而我們傳講福音,並不是回答所有的問題,也不是滿足所有的要求,更不是勉強向哲學頭腦嘗試提出建議,而是宣告一個神聖又果斷的信息。牧者的責任是傳講,不是討論

我們的信息在此就是「福音」,意思就是「好消息」(17節),這信息就是我們所傳講的(21、23節),而且是作神的見證(二1)。我們一定要謙卑降服在這信息之下,「你們中間若有人在這世界自以為有智慧,倒不如變作『愚拙』,好成為有智慧的」(林前三18)。我相信這是最難接受的道理之一;現代人和古希臘的知識分子一樣,對人類的理性都有無比的信心;都想用自己的方式去接近神,藉著自己的努力去發現神,並為此自我邀功。但是神抵擋受造物這種驕傲的心態。

如果罪人必須謙卑接受神的話,牧者就必須謙卑地傳講神的話。神的話具有能力,「像火、又像能打碎磐石的大錘」(耶二十三29);再者,「神的道是活潑的,是有功效的,比一切兩刃的劍更快,甚至魂與靈,骨節與骨髓,都能刺入、剖開,連心中的思念和主意都能辨明」(來四12)。

但我們不能想像這能力主要是為了破壞,如同火焰燒毀、擊碎磐石或刺透剖開。畢竟,福音是「神拯救的大能」(羅一16)。神將祂啟示出來的好消息託付給我們,樂意「拯救那些信的人」(林前一21);沒有比這句話更強而有力,又忠實表達出神清楚的心意。人所說的話沒有任何拯救的能力。魔鬼並沒有聽我們指示,放棄對囚犯的轄制。除了神的話語具有權柄和能力,沒有其他話語足以對付仇敵魔鬼。讓我們努力宣告並解明神的話,要相信神的話語,真真實實地「運行在你們信主的人心中」(帖前二13)。

基督十字架的大能

第二方面,從主題經文哥林多前書一章17節~二章5節,我們確信基督十字架具有神的大能。神的話就是十字架的信息(林前一18),神拯救那些願意相信基督被釘死在十字架的人(林前一21、23)。耶穌基督是在十字架上擔當我們的罪過,並且敗壞仇敵的權勢(例:彼前二24;西二15;來二14)。因此,唯有靠著十字架,世人才能從罪和撒但手中得到釋放。世人要信靠被釘的基督,這就是我們必須傳講的信息。

我們這個世代和第一世紀相同,許多人看不出十字架的神聖智慧與能力。他們會因此而絆倒而不是興起;會變得困惑,而非得開導和領悟。「我們卻是傳釘十字架的基督,在猶太人為絆腳石,在外邦人為愚拙;但在那蒙召的,無論是猶太人、希臘人,基督總為神的能力,神的智慧。」(林前一23~24)過去猶太人的絆腳石(23節),在今日仍然冒犯了那些「不明白神公義」的人;而且他們寧願「立自己的義」,卻不順服神的義(羅十3)。對那些為自己的道德感到自豪,並且幻想可以靠自己的功德得拯救的人,十字架永遠是他們的絆腳石。十字架一定會傷到他們的驕傲,因為基督彷彿從十字架上對他們說:「我在十字架上是因著你的眾罪,如果你可以救自己,我就不需要被釘在十字架上了。」這些道德主義者必須放棄自己的正義,並且感恩地擁抱基督;否則只能繼續自豪地堅持自己的正義,拒絕神在基督裡所給的恩典。

十字架對外邦人(林前一23)或是希臘人(林前一22、24)來說都算為愚拙。希臘人代表著那些吹噓自己智慧的知識分子。猶太人將十字架視為絆腳石,外邦人則視為愚拙。眾所周知,外邦人認為去崇拜一位在羅馬十字架上蒙羞而死的神,是一件極其可笑的事。根據偉大教父俄利根(Origen)的敘述,第二世紀有一位異教哲學家塞爾蘇斯(Celsus),輕蔑地認為基督徒「實際上是在崇拜死者」;[2] 而同時在羅馬發現的一幅極具諷刺意味的繪畫,將基督教崇拜描繪成:一個奴隸跪在十字架前,而十字架上居然是一隻驢子。該畫的標題寫著:「:「亞歷山梅諾斯(Alexamenos)在崇拜神。」把現代文明人的思想,與古代希臘人和羅馬人的思想相比,現代人對待耶穌基督在十字架受難的福音,並沒有更加友善。我曾聽過一些知識分子污衊十字架,稱之為「原始文化中流血儀式的遺物」,它是「一種被文明人早已拋棄的叛逆迷信」。

那麼,牧者是否會因為十字架,冒犯了現代人的自尊和智慧,而自動修改我們的信息呢?當然不會!如果我們自己都否認,或不傳講基督被釘十字架的信息,就不能指望別人接受信仰並且得救。基督十字架大有能力。十字架對某些人是絆腳石或愚拙,然而對於是得救的(林前一18)。「因神的愚拙總比人智慧,神的軟弱總比人強壯。」(林前一25)這是個弔詭。它冒犯一切驕傲的人,卻拯救那些謙卑的人。

基督十字架具有奇妙的大能。這個大能可以喚醒最遲鈍的良心,融化最堅硬的石心,潔淨一切汙穢的人,讓遠離神的人與神和好,使他們恢復與神的關係,救贖被捆綁的囚犯;使窮人脫離貧困,打破族群分裂的障礙,將我們的性格轉化為基督的形像,最終讓我們穿上潔白的衣袍,站立在神的寶座前。這一切都是神藉著人傳講基督被釘十字架的信息,在聽眾人心間運行的「救恩」。因為十字架的道理… …是神的大能。(林前一18)我們絕不能忘記這一點。神呼召的人(林前一24),就是那些以悔改和信心回應的人,

保羅在個人的軟弱中,在哥林多教會宣教時僅傳講了一個愚拙的信息:他並沒有展現自己的智慧,他放棄了所有,就是單單傳講「基督釘十字架」的「愚拙」信息,帶領哥林多人認識神。他們受感動信主,不是因著保羅精采有智慧的演講,而是透過聖靈的大能。

聖靈的大能

以上就把我們帶到哥林多前書一章17節~二章5節的第三方面:聖靈的大能。讓我們再次聽保羅的說法:我說的話、講的道不是用智慧委婉的言語,乃是用聖靈和大能的明證(林前二4)。

保羅傳講事工的原則,應該仍然適用於今天的傳講事工。所有的牧者都知道,我們的人格魅力,和從神所得到的講道恩賜,都會落入靠自己能力的試探中;容易誤認為只要講得夠清楚、有雄辯力和說服力,就肯定會引領人們接受基督的救恩並跟隨祂。牧者甚至可以成功地左右人們的情緒,並激發他們以某些行動來回應。但是這樣的做法,既不深入也不持久。唯有聖靈能夠在人心中定良知的罪、啟發思想、點燃心靈和改變人的意志。唯有聖靈能夠透過神的話語,彰顯強有力的明證,使人們接受神的話語,持守信仰,並且耐心地結出果實。

倚靠聖靈的能力,並不意味著牧者可以忽視研究神的話,或者不認真準備講章;這也不意味著我們不需要做任何準備!如果聖經的神聖啟示,是透過一群人,使用他們的語言文字來表達(參林前二13),我們就不應該認為牧者用字的選擇是無關重要的。

精準的信息,必須使用精準的語言傳達。

保羅的觀點是,無論牧者多麼正確地向聽眾發出呼籲和懇求,或是與聽眾辯論;當我們傳講時,不能相信自己的人格魅力,或靠著個人的論點和口才,而必須倚靠聖靈的大能。

我們應該清楚地說,傳講的能力來自三一真神。拯救的能力蘊藏在神的話語中──這信息呈現著基督的十架,並有聖靈的明證。換句話說,信息的來源、內容,和傳講的方式,都是屬於神的。牧者不能任意改變內容或傳講的方式。他們受託在聖靈的能力中,宣告神的信息,就是基督被釘十字架的信息。如果牧者試圖藉著神的能力,來傳講自己的信息;或者試圖用自己的力量,志。傳道人啊!當我們向人傳講時,除非聖靈的能力與神的話語聯合起來,發出感動的大能改變人心,否則還不如去對石牆傳講![3]

我們應該清楚地說,傳講的能力來自三一真神。拯救的能力蘊藏在神的話語中──這信息呈現著基督的十架,並有聖靈的明證。換句話說,信息的來源、內容,和傳講的方式,都是屬於神的。牧者不能任意改變內容或傳講的方式。他們受託在聖靈的能力中,宣告神的信息,就是基督被釘十字架的信息。如果牧者試圖藉著神的能力,來傳講自己的信息;或者試圖用自己的力量,去傳講神的信息,同樣都是愚昧的行為。牧者必須使用神的方式傳講神的話。

基督教的傳講與世俗的宣傳(propaganda)完全不同。我不否認有關基督教的宣傳,和基督教廣告之類的事的確存在。然而,今天大眾傳播媒體愈來愈普遍,我在這裡鬆散地使用「宣傳」一詞,來指出這類推銷式的溝通是大費周章,只不過是為了微不足道的目的。

這些推銷手段與真正的基督教傳講完全不相容,可以從前面所提及的三方面看到,意即:信息的來源、信息的內容,以及傳講的方式

首先,世俗的宣傳人員可能會壓抑、歪曲或美化真相,而牧者則致力於忠實宣告所託付給他們的信息

其次,宣傳人員的目的是討好並吸引人,受人歡迎;而牧者則受神託付,致力於傳講基督被釘十字架。牧者明知這信息會冒犯那些驕傲的人,對一些人是絆腳石,對另一些人是愚拙的。

最後,宣傳人員倚靠心理學技巧,他們透過施壓、幽默、悲傷、欺騙、邏輯、重複或奉承等伎倆,試圖說服群眾以達到商業的目的;而牧者則致力於宣揚一種毫無心機的簡單信息,倚靠的是聖靈看不見的大能。

聖潔與謙卑

這是最後一個必須提出,而且一定要回答的問題:如果牧者希望成為聖靈大能的管道,有哪些必要的條件?前面已經提過,牧者必須忠心處理神的話語,闡述聖經和傳講十字架,因為神的話語和基督的十字架都具有能力。但是我們如何成為聖靈能力的管道?耶穌應許要從我們最內在的生命中,流出「活水的江河」,再傾注到他人的生命中(約七38~39),如何才能實現呢?我相信有兩個要素:聖潔謙卑

我已經多次提到聖潔的必要,所以不在此贅述,何況在我們正在研究的這段主題經文中,保羅並沒有提及聖潔。簡單說來,任何人想要成為「特殊用途的器皿,成為聖潔,合乎主用,預備行各樣的善事」,就必須「自潔」(參:提後二21)。以色列的聖者單單使用聖潔的器皿。「神不會賜福給僅有偉大才華的人,祂乃賜福給那些與耶穌極為相像的人。一位聖潔的牧者,是神手中一件極令人害怕的武器」![4]

在講道中,能夠享受聖靈大能的第二個必要條件就是謙卑,保羅非常重視這一點。在此有個千真萬確的教導:神的能力是藉著人的軟弱彰顯,神的智慧是透過人的愚拙顯明出來。保羅在讀者的轉變和他自己的事工中,都看到這個原則在運作。神在哥林多教會裡,揀選軟弱和無知的人,以證明他們的得救是出於祂的能力和智慧。同樣,透過保羅軟弱和愚拙的講道,神的智慧和能力彰顯出來。保羅知道不能靠自己的智慧贏得靈魂,所以他特意放棄自己的智慧(林前一21);他也知道無法用自己的演說力拯救人,他也特意放棄自己的演說技巧,並以軟弱、極度恐懼和戰兢的態度去哥林多教會(林前二3)。這是保羅刻意的決策,定意在神和人的面前謙卑自己。儘管他擁有無庸置疑的智慧,他很渴望傳授智慧給成熟的人(林前二6)。保羅刻意決定在哥林多當時未信之人中間不知道別的,只知道耶穌基督並他釘十字架(林前二2),他甘心樂意為基督的緣故作個愚人(林前四10),好讓神的智慧彰顯出來。同樣,他不倚賴自己強烈的性格或說服力,但用軟弱的樣式面對他們(林前二3),以便神的能力透過他彰顯出來。他來到哥林多,似乎軟弱無力地說出一個愚拙的信息。

我們絕不能小看保羅在這裡所寫的,他沒有誇大其詞。他描述了第一次訪問哥林多期間,身體的確虛弱而受的痛苦。他害怕,緊張到身體發抖,但他並不怨恨這些窘迫的症狀。恰恰相反,保羅越過這些障礙,清楚看到人的軟弱是接受神能力的必要條件。神經常讓祂的僕人經歷到身體虛弱。「我們有這寶貝放在瓦器裡,要顯明這莫大的能力是出於神,不是出於我們」(林後四7)。依照傳統的說法,保羅的個子矮又醜,聖經還補充,他被「肉身之刺」所綁架。不論當時的真實情況如何,我們幾乎可以肯定,無論是遭受到迫害還是出於疾病,保羅身體上有殘疾。起初保羅懇求神,想從困境中得到解脫,但是基督向他顯明說祂的恩典夠用,又加上一句話:「因為我的能力,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」,保羅一旦明白其中的道理,就宣稱:「我更喜歡誇自己的軟弱、好叫基督的能力覆庇我」,並加上:「我什麼時候軟弱,什麼時候就剛強了」(林後十二7~10)。

我不禁懷疑今天神能用的牧者為何那麼少。現今有名的牧者不少,但是能在聖靈能力中傳講的人卻不多。難道這種方式傳講的代價太昂貴嗎?似乎唯有倚靠神的智慧和能力,又願意成為軟弱和愚拙的牧者;神才會尊榮他。神不僅拯救那些軟弱和愚拙的人,祂也揀選軟弱和愚拙的牧者,或是那些甘心樂意在世人眼中,成為軟弱或愚拙的人,去傳講拯救的信息。我們牧者不是每次都願意付上這樣昂貴的代價。相反,我們會不斷受到學識或名聲的誘惑,在學術界尋求榮譽。為達成目的,我們會將這古樸的信息打折扣,改為建立個人魅力或憑著自己的本事,去影響我們所牧養所關懷的人。為了抵擋這些誘惑,我們需要意識到自己的動機和抱負。如果我們的志向是要自我高舉,我們就會用自己的力量,來傳播自己的智慧。但是如果我們深切關心失喪的靈魂和神的榮耀,就會毫不猶豫地,願意撇棄自己為了追尋智慧和力量所得的名聲。

這就是使徒保羅的立場。他告訴哥林多信徒,他特意避免使用世上的智慧和倚靠自己的口才傳講,使你們的信不是憑著人的智慧,而是憑著神的能力(林前二5;新譯本)。哥林多信徒在信仰方面,傾向於跟隨不同的領袖(林前一12~15),但是保羅不接受這一點,無法忍受別人將信心投放在他身上。如果信徒倚靠牧者的智慧和力量,就好像是將房子蓋在隨時移動的沙土上;世上唯一穩固,且可以安心在其上建造的磐石,就是神自己。因此為了哥林多信徒屬靈的益處,保羅放棄自己的口才和智慧。他知道個人的名譽,哪比得上信徒們永遠得救的益處呢?因此保羅甘願為他們的益處,謙卑自己,單單傳講基督被釘十字架,就是世人認為愚拙的信息,好讓他們在這位全然智慧、大有能力的神裡面得著救恩。

保羅放棄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的第二個動機,即更大的動機,是為了神的榮耀。

在此我們要借用使徒彼得的話,來形容保羅生命中燃燒的熱情,就是「叫神在凡事上因耶穌基督得榮耀」(彼前四11)。因此保羅為哥林多信徒自誇的問題深感憂心,不斷提醒他們,在這卷書信中總共八次提到誇口的問題,其中四次在前幾章。哥林多信徒不但自誇,也誇他們所屬的領袖,保羅卻與這種自誇劃清界線。他寫道:「所以無論誰,都不可拿人誇口。」(林前三21)沒有什麼值得誇耀的,因為人所擁有的一切,都是領受來的。保羅繼續理論:「若是領受的,為何自誇,彷彿不是領受的呢?」(林前四7)我們連自己都無法拯救,更何況是其他人。神是唯一的救主。祂特意選擇軟弱和愚拙的,讓所有人「在神面前一個也不能自誇」(林前一29)。保羅很清楚地在哥林多前書一章31節,總結他的想法:「誇口的,當指著主誇口。」保羅不想篡奪神的榮耀。救恩的能力不在牧者或聽眾,唯獨出於三一真神,就是在聖父的話語中,在聖子的犧牲和聖靈的見證之中。所以牧者和會眾都要謙卑,願意被世人輕視為軟弱和愚拙的,好讓一切智慧和救贖的能力,都歸於當屬的那一位:永恆而榮耀的三一真神。

本書總結

最後,讓我們回到最初的說法。

基督教的牧者是怎樣的人?保羅現在也問我們。

所以,要如此回答:他們「只是神的僕人,正如神將祂的任務分配給每一位僕人,你是藉著他而相信神」。換言之,他們是神的媒介,是引領你相信神的人。既是如此,就不能將榮耀歸於受託的僕人,而是那位以祂自己的大能完成工作的神。

我從一個英格蘭教會找到以下這一段話,作為本書的結語:[5]

人述說祢白白的救恩時,

願祢吸引萬物的意念,占滿我的心思和靈魂,

當萬民的心靈都受感動,

並降服在祢的話語之下,

將我藏身在祢十字架後。


(佩頓講座/本書的內容來自斯托得牧師的講章合輯。)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生命教練課程 簡報整理

情緒面 1.基礎情緒覺察 快樂、悲傷、害怕、焦慮、憤怒、驚訝 2.ABC理論幫你轉念! 紓解壓力、放鬆心情 A-誘發事件 B-思考信念: 好思考 或 壞思考。 C-結果:好情緒和行為 或 壞的情緒和行為。 範例 A考試不及格 - B( 好思考 )失敗乃成功之母- 有點不開心但很快就好了 -C(結果) 努力尋找改善成績的方法 B( 壞思考 )失敗代表我是一個沒有價值的人- 情緒崩潰 -C(結果) 用酒精麻醉自己 3.A good question cannot be answered immediately. (面對生命的迷宮,人的發問) Where are you, Lord? (上帝在亞當迷失,神的發問)Where are you? 六、問題的種類與使用時機 (一)探索式提問 1.開放式問題 (我自己摘書)問什麼 如何 哪一個 誰 2.多角度探索問題 A背景原因 這個問題是 如何發生 的? 這件事 如何演變到這個地步 ? 你還有想到哪些因素 造成這個結果 ? B經歷探索 你 以前遇過 這樣的事嗎?當時發生了什麼? 以前這種事 帶給你何種影響? 你是 如何回應 當時的狀態? 從這些經歷和回應的方式 , 有沒有發現什麼 模式 或 類似的地方 ? C情緒性因素 在這個 轉變過程 你有什麼 情緒湧起 ? 你對 這個事件 的 感受如何 ? 回想這件事 你有哪些 心得 或 想到哪些情境 ? 你剛剛提到,這是 讓你很不舒服 ,要不要 多談一些 ? D他人的看法 你覺得 (重要關係人)怎麼看待 這件事? 你的同事/朋友/親友 如何看你的處境 /狀態/事件? 如果你是他 (她) 你會怎麼想 ? 你似乎最在乎這個人,你覺得 他會如何回應 這件事? E信息再探索 請 舉例 ,說明 你的想法 ? 你 如何解釋你的立場 ?對方又是 如何回應 ? 請你多談一下 事件的原因 ? 聽完這些資訊,你覺得 整個事件核心內容會是什麼 ? 我感覺, 你很在乎這件事 ,能多談一下 原因是什麼 ? F方向與展望 之前 有類似的經驗 嗎? 對你的影響是什麼 ? 你是 如何回應的 ? 你覺得,事情會往 哪個方向發展 ? 你對這件事的 期待是什麼 ? 你想要 的 結果會是什麼 ? 最好的狀態會是什麼 ? 七避免提問的地雷區 避免指控性或是個人論斷性口語 避免使用責問、威逼、羞辱的強烈語氣 避免使用"為什麼"的字眼

書 來自天堂法庭的判決

作者 韓若柏使徒 (Robert Henderson) 心得 年初台灣、香港辦了好多場特會,加上身邊友人提到試著以這個應許來代禱事奉,讓我好奇「天上法庭」。 「天上法庭」主要是強調「戰場」和「法庭」是不同的場域、功能不同,一般人禱告是在「戰場」是硬碰硬的爭戰,忽略必須先到「法庭」取得合法權利,有了合法授權,事情就解決了,甚至不用上「戰場」。 書中教導了「天上法庭」在聖經中相關經文,以及向中保耶穌禱告取得「合法權利」,結束敵對者的控告及阻擋,神的國臨到,禱告蒙應允。 摘要 1「天上法庭」的概念,參與的成員,以及運作的模式。 2「耶穌中保」,到耶穌面前認罪悔改,謙卑自己,耶穌是我們在法庭的辯護律師,取得「合法權利」。 3見證:個人見證(個人家庭財務),聖經例證(拉撒路復活,耶穌示範運用「天上法庭」的運作,神的國彰顯拉撒路死而復活)。 總結 「天上法庭」引導我們看見聖經這方面的真理 ,也進一步學習向耶穌中保禱告,堅強信心,禱告蒙應允。 重點章節 第十五章 將案件呈上天堂法庭 1.退下戰埸,先上法庭。 路18:1-8 弗6:12 2.呈上案件 場景:但7:10 提醒神:賽43:26-27 3與我們的控告者和解 啟12:10 呈上案件之後,路18:9-14 4.在法庭中發聲 確立主耶穌的寶血(認罪悔改) 有九種聲音(見證者的聲音) 過程中感覺有控告者抵擋,"單單"是指要趕快為任何被使用在法庭中擋阻我們事悔改。 (太5:25和對頭和解是指,我們"單單"為任何被使用在法庭中擋阻我們事悔改。) 5.承諾己罪 何14:1-2 約壹1:9 啟12:10-11(包括"承諾己罪"、"財物奉獻"都是聲音。) 6.拿到判決,開始清理戰場。 斥責、奉主耶穌的名斷開一切.....。 你會發現快速有果效。 原理經文: 西2:13-14 雅4:7 7作出判決。 從神的角度來看,我們是君王、祭司的角色。(啟1:6,5:10) 先以祭司代求,後君王作出判決。 以祭司的角色到神面前代求,取得合法權利,再由君王的角色宣

書 當先知以賽亞遇見火燄飛龍 |張文亮

1.書名:當先知以賽亞遇見火燄飛龍 2.作者出版社年度:張文亮/校園書房/201807 3.內容摘要/心得 本書主要研究聖經以賽亞書中的動物與植物。 作者是位科學家,以科學的角度探索以賽亞中的生物,經由查考文獻,解答了生物為何。作者也是位敬虔的基督徒,從聖經的脈絡中,得到先知藉由生物要表達的意思,進而解答上帝說了什麼?當比喻一解開立刻感到茅塞頓開,得生命之道。 4.適合誰讀 (1)研經者。 (2)對生物感興趣者。 (3)青少年。